
华为最大的竞争优势,是人才梯队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0:56 点击次数:165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01
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
华为曾做过调查显示其内部组织有三大问题,一是中高层管理者战略思考、全球化眼光、组织发展、跨领域经验积累有待提升;二是基层管理者项目管理与经营能力有所缺失;三是专业人才的专业化能力(语言、沟通技巧、专业技能)不足。
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怎样给火车换轮子?这是任正非一贯要求华为管理层思索的问题。这个时期要主动变革,不能被动求变,否则华为就会变成别人盘中的牛排,成为竞争者的食物。
华为为了支撑可持续且健康地增长,搭建了双金字塔的人才组织发展路径。如今不少公司也在建设自己的专业人才选、用、育、留、管的标准,引领专业人才的成长,同时也包括干部的选用育留的标准。而华为早在2006年4月份,就已经把干部管理工作从人力资源部独立出来,成立干部部总部,专门建设干部的选、用、育、留、管的系统机制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任总说,最高境界的管理人才不应该是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,应该有一批领袖涌现出来。所以,华为人力资源干部部在这张图上面加了两朵云,最高境界的人才是战略领袖和思想领袖。
领袖是什么?就是面临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,必须有战略洞察力、战略决断力和战略执行力。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,基于个人的能力、战略思维、战略决断力,把不确定性的事情看到八九不离十,这是非常艰巨的一件事情。
打造“爆品”,高质量增长,其分野不仅仅是技术专家,同时需要搭建干部的选、用、育、留、管系统,通过持续对干部的赋能,从而转化思维、提升能力。通常企业干部都是跑业务出身的,大部分企业的干部只会埋头做事,极少去关注人。
02
对干部的诉求
企业穿越经济周期,从战略到“现金流”的必要条件就是——持续进行干部赋能,要转换思维、提升能力,打造一批招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则必胜的良将层出的干部梯队。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价值,实现商业成功。干部肩负着公司的管理责任,通过管理,面向市场拿到结果,支撑公司商业成功和长期生存。
干部的使命与责任就是践行和传承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,以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,管理价值创造、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,带领团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,实现公司的商业成功和长期生存。干部是其所在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,人力资源部不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。人力资源部是制定和推动、监督规则,以及给大家赋能的。人力资源部以后要转换观念,不能什么都自己管,也不可能什么都管。人力资源部只有几个人,怎么管几百人、几千人呢?人力资源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核心评价是把业务主管变成高手。
03
干部的管理原则
华为公司的干部管理有两大原则。一条是选拔制,从实践成功中选拔,从一线中选拔,从艰苦地区选拔,从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事件中选拔。如果员工没有绩效,公司不可能选拔他。同时,管理干部原则实行分层淘汰制,基层干部淘汰10%,高层干部淘汰要大于10%,中层要加大淘汰比例。
另外一条是实行竞聘制。华为不实行培养制,大学里边研究生、博士的课程必须要学好,书本上的、互联网上的东西要能够自学。华为的培养只是添加催化剂,把一些方法工具给你,你要能够用这些方法工具带团队打胜仗。
华为大学又称“黄埔军校”,人才必须要有自我成长的愿望和能力,华为才会去选择和任用你。很多企业,培训中心墙上贴的这个月或者这个季度的培训课程,很多是大学、研究生的课程。企业不是教育部、高校,如果招来的人才连大学、研究生的课程都没学好,那招进来再培养要花多少精力?
04
干部的选拔标准
选择干部遵循四个标准。一是绩效是干部选拔的必要条件和分水岭,不唯才是举,但是必须有才、必须有绩效。二是核心价值观是衡量干部的基础。三是品德与作风是干部的资格底线。什么是品德与作风?在有的企业里不作为没事,作为了反倒犯错误。在华为不作为、拉帮结派就是品德作风有问题。四是知识、能力与经验是干部持续取得高绩效的关键成功要素。如果你没有知识、能力和技能,就无法胜任现在的岗位。
案例1:研发体系关键管理岗位8211领导力发展项目
在研发体系推行关键管理岗位 8211 领导力发展项目。彼时,于研发体系的关键岗位在岗干部之中,产品线总裁计有 7 位,子产品线总裁达 22 位。何为子产品线?譬如无线产品线即为一个产品线,而无线产品线当中的 3G、4G、5G、6G 等,此皆为子产品线。
在华为 IPD 研发之中皆存有 PDT,华为耗费近乎 10 年光阴,自引进起始,至内部推行,再至阶段性落地,其中约有 5、6 年用于引进,5 年用于落地。当下已将研发塑造成为全球一流的研发体系。每一个独立销售的产品皆配备一个 PDT,即产品开发团队,华为拥有 117 位 PDT 经理,以及 303 位开发部和测试部的部长。
PDT 负责跨区域领域的管理事宜,不单涵盖研发,亦包含 marketing、财经、采购、质量、测试、服务等等。在产品研发进程中涵盖资料编写等等,故而 PDT 经理的级别相较开发部和测试部长要略高一些。8211 领导力发展项目的关键岗位干部务必为 1:1 后备,历经 3 年,8 位产品线总裁,后备 8 位产品线总裁、20 位子产品线总裁、100 位 PDT 经理、150 位开发部和测试部部长。
案例2:“子产品线总裁”领导力发展
基于这般的领导力发展计划,首先需展开设计以及人才后备工作。推动转身的首个环节称作角色认知,华为后备干部或在岗干部下达任命后,尚未接受系统培训之前,有一个原则,即先行进行角色认知。华为认定,澄清对干部的期望相较单纯的提升技能更为关键,会耗费三天时间开展角色认知的探讨。
过去是PDT 经理,现在转为子产品线总裁了,再由子产品线总裁晋升为产品线总裁,认为自身应当从事何种事务?如果不进行角色认知,其思维将停留在上一个更低的岗位,很难去思考未来更高岗位的问题,便会成为我们时常提及的假高管。不少老板向我表示,高管获提拔之后,依旧喜好埋头苦干。我认为这种现象不能归咎于高管,而应归咎于老板。老板需进行自我批判,只因老板未构建角色认知的体系。
华为是怎么开展角色认知的呢?所有关键岗位的干部在培训、发展设计方案之时,先进行决策认知,并且是基层三天,中层三天,高层亦要三天,分层进行。比如,对于子产品线总裁,首先要依据人力资源干部部为其设定的职责,与他交流探讨有哪些职责。职责可能有两三页之多,辅助其梳理出 6 个核心角色。首先是制定与执行子产品线战略的领导者,诸如 6G 战略如何制定,要对产品成功承担责任,对重大项目的重点突破承担责任,对跨部门的团队承担责任,对客户的满意度承担责任等等,这些关键要素称作核心角色。
通过探讨、纠偏来引领干部进行角色认知,倘若确定要从 PDT 经理转变为子产品线总裁,拟晋升者知识、技能、经验是否满足需求,依据拟晋升者与任职岗位职责的匹配程度,再去设计培训方案。华为拥有上百门课程体系,拟晋升者能够选择要参与哪些培训课程。同时要展开至少 6 个及以上的项目实战,最终方能上岗。
华为大学的墙上有一句话:“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”。任正非认为,不管是干部还是专家,这些最优秀的人身上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,甚至一些失败的教训,所以要承担为公司建设组织能力和培养后备干部的责任。任正非说将军可以上讲台,上讲台的人未来也可能变成将军,因为上讲台的过程也是自我总结和自我提升的过程。
05
干部成长路径
华为有 33 个战略预备队,作战需要什么军种,便建设什么军种,涵盖解决方案、大客户销售、财经、干部部、采购、监管等组织,甚至于还有翻译战略预备队。华为对培训尤为重视。任总言道,如果无法将人武装至牙齿,这个人上战场就会成为炮灰。
华为的培训两周起步,还有高管研讨班,培训时长为 9 天,此期间停发工资。过去,全球的高管回深圳培训,现在都在东莞。早期在深圳培训,自行支付机票,自行解决住宿与吃饭问题。华为大学入学报到,门口有一位工作人员手持 POS 机刷学费,任总说不交学费皆难以好好学习。刷完学费之后,还需刷 1800 元用以支付教材费。这三本书融汇了华为 30 年企业文化的精粹,需要华为干部酝酿文化、传承哲学、共享实践。
任总表示基层管理者务必要有饥饿感,只要能够持续为组织作出贡献,渴望成长、存有意愿、具备能力、拥有绩效,必定会予以提拔。中层必须怀有危机感,倘若躺平定然要从所处位置退下。高层必须具备使命感。何为使命感?简而言之,即为给钱干活,不给钱亦干活。缘何华为的新业务能够兴起?举例而言,未曾涉足海外市场的干部不可继续提拔,未从事过新业务的干部不可继续提拔。华为任用的是打了胜仗的干部去攻克难点市场。
当然,这也得益于华为的分配机制与评价体系,华为不推行提成制,倘若为提成制,无人会去开拓新市场、新业务。如同当年华为欲做手机,任总言及余承东一人纵使再出色,也无法将手机业务做成。故而,给予余承东 60 个干部的名额,令其在公司内部挖掘人才,相中谁便挖谁,任何人皆不准阻拦余承东挖干部。余承东第一时间将无线产品线的总裁万飚和卞红林挖了过来,这些人到了手机产品线之后,无线产品线倒闭了吗?并未。
盖因华为当年制定的 8211 领导力发展计划,关键岗位的干部后备已落实,此乃有益于华为的新业务成长。华为施行的是科学的分配机制、评价体系,我们会区分出成熟市场、成长期市场和盐碱地市场,而非将销售收入指标视作唯一的衡量标准。在华为有一言,“销售不单是销售额”。诸多企业推行提成制,表明企业缺乏管理,普通文化程度的员工即可从事销售,无需过多的研究生、博士生。
06
如何激发作战队伍的活力与战斗力?
最直接钱的问题。在华为内部,分配的原则是区分拉车的人和坐车的人,以及现在拉车的人和过去拉车的人。给现在拉车的人加满油,坐车的人不给加满油。
很多老板想知道,华为到底是怎么分钱的?甚至网上还有人专门讲,华为怎么科学地分钱。我认为总结起来就一句话,以奋斗者为本。至于谁是奋斗者?需要老板、各级管理者去识别。销售不光看销售额,这就真正解释了什么是管理,要去区别谁是真正的奋斗者,谁在盐碱地为未来奋斗,谁在为难点市场、战略市场奋斗,这是不同的。
企业的分配要向奋斗者倾斜,这样才能实现“蓬生麻中、不扶自正”。华为公司招聘的一个要求就是,应届生校招一定要985院校,除非985院校没有开设要招的专业,比如财经体系、英语体系。但是为了预防漏掉像“马云”这样的人才,在本科毕业三年以后,硕士毕业两年以后,可以不看应聘者的学校。
07
“物质”分配要以奋斗者为本,导向队伍的奋斗和冲锋
分配要向奋斗者、贡献者倾斜,按照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。主抓前面那批人,后边的人不用太管。只要前面的人是冲锋的,对他们的激励到位了,剩下的人就会前赴后继去跟上。在精神上一定要向雷锋学习,物质上一定不能让雷锋吃亏,一定要让焦裕禄开上奔驰、宝马。不能光讲精神,物质还是基础,但除了物质之外,还有什么东西?老板有没有想过,员工最喜欢的三种激励方式是什么?员工最不喜欢的三种激励方式是什么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华为做过调研,列出了相关的激励要素(见上图)。主管认为员工最期待的三个激励因素可能的排序,第一个是丰厚的工资,第二个是工作稳定性,第三个是在组织中的成长与晋升。在对员工的调研中,把被调研的员工分为四个层次:30岁以下、30~40岁、40~50、50岁以上。30人以下员工,排在前三的激励要素是丰厚的工资、工作稳定性、在组织中的成长和晋升。这和主管认为员工可能的排序一致,但在员工三四十岁以后就开始有分歧了。30~40年龄段的员工不仅仅关注工作稳定性,也关注有意义的工作,希望工作成绩得到主管的认可。四五十岁又有了一些变化,50岁以后和40~50这个年龄段的激励因素排序基本相同。如何激发员工的战斗力和活力?只有匹配员工的需求,激励的效果才会更有效,才能真正激发起来组织活力。
另外,过去三年华为对组织氛围做了调查。左边是中国区的员工,右边是两年的海外员工。大家惊奇地发现主管在三个维度做的最少、最差:一是认可表扬员工,二是帮助员工进步,三是谈及员工进步。有人说,把钱给够不就可以了吗?这是对体力劳动者的管理方式。用管理体力劳动者的方式对待知识员工是不适合的。知识员工不仅仅需要钱,还需要认可表扬、帮助进步和谈及进步。
08
学会倾听员工的“心声”
要学会倾听员工的心声,员工不怕工作,但不想在害怕中工作;员工不怕批评,怕不知道为什么被批评;你只雇佣了员工的手和脚,但没有雇佣员工的脑和心。知识型员工是靠脑和心工作,不是靠手和脚工作,我们要改变对知识员工的管理。
全方位激发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组织主题。任总说:“方向大致正确”,就是战略;“组织充满活力”,就是战略落地。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,人的潜力只能发挥百分之二三十,而在激励良好的环境中,人的潜力可以发挥百分之八九十。激发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但很多企业可能做的都还不够。
华为内部《管理优化》报上发过一篇文章《一条大河,河东一个县,河西一个县》。
春天时,河东的县长组织人员兴修水利,加固河堤,河西的县没什么动作。夏天洪水来了,河东安然无恙,一派平静,河西的大堤却频频告急,濒临决堤,县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,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。河西的县长组织各方人力,日夜奋战在大堤上。一个月后,洪水退去。两个月后,抗洪表彰大会举行,河西的县长获得了极大的嘉奖,河东的县长却什么也没有。半年后,河西的县长升了官,河东的县长还是县长。
在干部梯队的打造过程中,我们要去做很多的事情,需要深度的思考。但是道阻且长,行则致远,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反思、赋能、行动是自我认知的开始,是新的挑战,是收获的过程,是成长的旅程。当然成功没有洪荒之力,一定是一步步走过来的,只要我们找对了路,就不怕路远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